紧急救助儿童窒息事件的亲历
2025年5月14日上午11时许,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儿科候诊区突然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。一位年轻母亲抱着1岁多的女童惊慌失措地呼喊:“医生,医生,我们的孩子卡住了面包!”
分诊台的护士们迅速聚集,看到女童面色青紫、呼吸微弱的状况,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。高国芳护士当机立断抱起孩子,将其倒置并叩击背部,同时迅速奔向抢救室。此时,护士闫新环拨打耳鼻咽喉科电话请求紧急会诊。儿科医生孙慧慧紧急赶到抢救室,见孩子口唇紫绀,立刻实施了标准海姆立克急救法——用双臂环抱女童上腹部进行快速挤压。
此时,孩子发出了“哇”的一声哭泣,面色逐渐恢复红润,大家松了一口气。儿科护理团队立即为她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。经过详细的查体,医生发现孩子情况逐渐好转,生命体征平稳,心电监护显示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9%以上。
儿童窒息的风险与预防
这起事件再次敲响了儿童意外伤害的警钟。医生提醒,婴幼儿在进食时应保持坐姿,避免哭闹和跑动,同时监护人应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应急技能。当发生气道梗阻时,前5分钟内的有效施救可将生存率提升至90%以上。
婴幼儿窒息通常由于其发育尚未成熟,进食时食物不易通过咽部和食管,一旦摄入黏性或过大的食物,极易引发气道梗阻,造成缺氧性窒息。此时,儿童可能会表现为握住颈部、突发性呛咳、口唇青紫等症状,此时目击者应立即施行海姆立克急救法,并呼叫急救支援。
了解海姆立克法有效应对窒息
海姆立克急救法是由美国胸外科专家亨利·海姆立克博士首创的用于气道窒息的紧急救助方法。其原理是通过快速冲击上腹部,使气流产生冲击力将阻塞物排出气道。对于1岁以上的儿童及成人,施救者从背后环抱儿童的上腹部,操作流程类似于“剪刀-石头-布”。
相对应地,针对婴儿则应采用背部叩击法与胸部挤压法交替进行,确保施救有效。
加强儿童窒息的日常防范
儿童误吸风险主要源于其特殊的生理发展特点。3岁以下的婴幼儿普遍在“口欲期”进行探索,容易将未充分咀嚼的食物或小物件吞入。医生建议家长应禁止儿童在跑动、嬉戏或说话时进食,避免在用餐期间进行嬉闹,谨慎选用食物,杜绝喂食黏性食品、含核水果及硬质光滑食物。同时,警惕气球吸入风险和微小物品的接触,培养儿童细嚼慢咽的习惯,确保食物被切成小块。
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,可以有效减少家庭中儿童窒息的风险,保障儿童健康成长。